亂世的太學
通鑑卷九十一
晉元帝司馬睿 太興三年庚辰(320年)
(劉)曜立太學,選民之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,擇儒臣以教之。
讀到這段,真覺得這些五胡十六國的混帳王八蛋也是有很可愛的一面,「選民之神志可教者」入太學,在當時並非慣例,能入太學的通常是仕宦子弟。
通鑑卷九十:
晉元帝司馬睿 建武元年丁丑(317年)
征南軍司戴邈上疏,以為:「喪亂以來,庠序隳廢;議者或謂平世尚文,遭亂尚武,此言似之,而實不然。夫儒道深奧,不可倉猝而成。比天下平泰,然後修之,則廢墜已久矣。又,貴遊之子,未必有斬將搴旗之才,從軍征戍之役,不及盛年使之講肄道義,良可惜也。世道久喪,禮俗日弊,猶火之消膏,莫之覺也。今王業肇建,萬物權輿,謂宜篤道崇儒,以勵風化。」王從之,始立太學。
東晉在三年前也重建了太學,但從這篇上疏來看,收的學生主要是「貴遊之子」。只是東晉連著遭遇幾次大亂,太學也維持不了多久,不僅如此,在當時的風氣下,士人也不太喜歡進太學。
通鑑卷九十五:
晉成帝司馬衍 咸康三年丁酉(337年)
國子祭酒袁瑰、太常馮懷,以江左浸安,請興學校,帝從之。辛卯,立太學,徵集生徒。而士大夫習尚老、莊,儒術終不振。
太學教的是儒學,和當時流行的莊老不同,不為當時所重,也就沒什麼前途,自然沒什麼人要去,但即使如此,他們好像也沒想過要「選民之神志可教者」進太學就是了。
愛給人改名的幕容俊
五胡十六國有許多外族入主中原,雖然大部分都不值一提,但既然都稱王稱帝了,歷史自然不會忘記他們,其中因為文化不同,有些特殊的習俗還蠻有趣的,像是冉閔曾經「鑄金為己像,以卜成敗」,這個習俗在後來的北魏也很常見。另外苻堅在「五公之亂」中,「堅遣使諭之曰:『吾待卿等,恩亦至矣,何苦而反!今止不征,卿宜罷兵,各安其位,一切如故。』各嚙梨以為信。皆不從。」,其中「嚙梨以為信」也是很生動的描寫。但其中最有趣的莫過於愛給人改名的「幕容俊」。
這裡的「幕容」就是天龍八部裡「姑蘇幕容」的本家,幕容俊雖然是前燕的第二代君主,但實際上前燕的擴張、壯大都在他手裡完成,然而他也是個很迷信的人。前段說到冉閔「鑄金」的事,正是他派人去問的,看起來他是很相信這些事的,不過這些都比不上史書中頻繁記載的「更名」。
通鑑卷九十八
晉孝宗 永和五年(公元三四九年)
高句麗王釗送前東夷護軍宋晃于燕,燕王俊赦之,更名曰活,拜為中尉。
通鑑卷九十九
晉孝宗 永和七年(公元三五一年)
高開至渤海,準、放迎降。俊以放為渤海太守,準為左司馬,約參軍事。以約誘於人而遇獲,更其名曰釣。
這兩種情況的更名,大部分是羞辱的成份居多,宋晃是前燕的叛將,後來逃到高句麗,但高句麗被前燕打得不要不要的,只好把這些叛將都送回去,幕容俊沒殺他,但他的把名字改成「活」,大概是說你別想「晃」了,我頂多讓你「活」。
第二條逄約的事也類似,逄約割據了渤海地方,幕容俊派逄約的老鄉封弈去討伐他,封弈利用同鄉情誼,把逄約「釣」出來見面,並趁機抓住了他,渤海也就不戰而降了。只見幕容俊臉上帶著一抹淡淡的微笑,把他改名為「逄釣」。不過「逄釣」後來逃走,投降了東晉。
通鑑卷九十九
晉孝宗 永和十年(公元三五四年)
初,燕王皝奇霸之才,故名之曰霸,將以為世子,群臣諫而止,然寵遇猶踰於世子。由是俊惡之,以其嘗墜馬折齒,更名曰缺;尋以其應讖文,更名曰垂;遷侍中,錄留臺事,徙鎮龍城。垂大得東北之和,俊愈惡之,復召還。
幕容霸是幕容俊之弟,很受父親幕容皝的寵愛,幕容俊因此很討厭他,等到父親死後就找機會惡整他一番,因為他騎馬犁過田摔斷了牙齒,就給他改叫「幕容缺」,後來發現這名字和預言書上的一樣,再改成「幕容垂」並派他去邊疆當官,結果他受到當地人的歡迎,於是再把他調回來。
「被改名」在中國文化裡大概都是難以忍受的,「賜名」則是另一回事,「賜名」通常是改成好的、光榮的名字,「改名」明顯是在整人,但幕容俊做的這麼頻繁,甚至有點理直氣壯,實在是一項特殊的習慣。
留言
張貼留言